李善长被杀时已近八十岁,朱元璋本想放过他,为何还是斩草除根?_胡惟庸_李存_丁斌

1354年,朱元璋攻占滁州,一个名叫李善长的书生主动投奔。两人一见面,朱元璋便问:“四方战斗,何时定乎?”李善长从容以汉高祖刘邦为例,提出“行仁义、禁杀掠、结民心”的方略,瞬间点亮了朱元璋迷茫的思绪。

李善长并非普通文人。他精通律法、军事与权谋,更关键的是,他与朱元璋是安徽定远同乡。

乱世中的乡谊成为最牢固的纽带。当起义军首领郭子兴试图将李善长调离朱元璋阵营时,李善长声泪俱下地表白忠诚,甚至不惜以“只效忠郭公一人”的权宜之计留在朱元璋身边。这份患难中的坚持,让朱元璋将其视为萧何再世。

明朝开国后,朱元璋大封功臣。六位公爵中五位是徐达、常遇春等悍将,唯独李善长以文臣身份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。

朱元璋亲手写下嘉奖:“善长虽无汗马劳,然事朕久,给军食,功甚大!”更赐予他特殊“免死铁券”,本人免死两次,儿子免死一次。

展开剩余84%

当朱元璋将长女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之子李祺时,这对君臣变为了儿女亲家。此刻的李善长位极人臣,家族显赫,似乎走到了人生最安稳的顶峰。

免死金牌下的暗流

洪武四年(1371年),李善长突然以年老多病为由告老还乡。表面上是功成身退,实则是嗅到了政治风暴的气息,朱元璋已开始清洗淮西勋贵集团。

然而远离朝堂的李善长,却逐渐放松了警惕。

十年后,这位七旬老臣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的事,为修建自家豪宅,竟向信国公汤和借调三百名士兵。汤和表面应允,转身便密报朱元璋。私自调兵在明朝律法中形同谋反,这一举动如同将刀柄递到朱元璋手中。

更危险的是他对家族势力的放纵。当亲戚丁斌因罪流放时,李善长仗着老臣身份向朱元璋求情。不料审讯丁斌时,竟牵出更大的秘密,丁斌曾在胡惟庸府中任职,供出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早有勾结。

朱元璋立即逮捕李存义。严刑之下,李存义吐出一个致命供词:早在胡惟庸案发前,这位宰相曾多次通过他游说李善长谋反,甚至承诺事成后封其为“淮西王”。

沉默背后

当胡惟庸案如飓风般席卷朝堂时,李善长正享受着退休生活。这位曾经的宰相,对胡惟庸的种种举动并非毫不知情。

史料记载,胡惟庸曾通过李善长之弟李存义多次试探,甚至许诺“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”。面对如此露骨的谋反邀约,李善长的反应令人费解,他既未参与,也未向朱元璋告发,只是长叹一声:“吾老矣,汝等自为之。”

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李存义的供词将李善长卷入漩涡。朱元璋此时仍念旧情,仅将李存义父子流放,甚至下旨安抚李善长:“韩国公年老,毋妄议。”

次年,李善长主持修建凤阳宫殿,朱元璋见他办事得力,又赏赐了土地和佃户。表面上的恩宠,让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误判了形势。

致命的松懈接踵而至。他不仅为犯法的亲信丁斌求情,更向汤和借兵修宅。当占星官奏报“星变,当移大臣”的天象预警时,李善长竟私下找人占卜问吉凶,这在朱元璋眼中,无异于窥探天机、图谋不轨。

七十七岁老臣的最后一根稻草

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,一场审讯彻底葬送了李善长。他的家奴卢仲谦突然向朝廷告发,主人长期与胡惟庸秘密往来,收受名马、宝器等贿赂。更致命的是,卢仲谦揭发胡惟庸曾派使者面见李善长,使者在其家“屏人密语良久”。

图片上传处理中...

几乎同时,被流放的丁斌在酷刑下吐露新证词:他亲眼见证李存义替胡惟庸游说李善长谋反的全过程。两股证词汇成滔天巨浪,直指李善长知情不报、包庇逆党的核心罪名。

朱元璋震怒中翻出十年前旧账,李善长胞弟李存义是胡惟庸姻亲,其侄李佑更是胡惟庸女婿。更让朱元璋脊背发凉的是,李善长的亲信曾为胡惟庸私运军械出海!这些被刻意忽略的线索,此刻都成了谋反铁证。

当御史们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来时,七十七岁的李善长终于意识到大限将至。他慌忙呈上珍藏的免死铁券,却绝望地发现券文赫然刻着:“除谋反大逆,一切死刑皆免”,谋反,恰是铁券唯一不能赦免的死罪。

帝王心术

1390年农历五月,南京城闷热难当。狱中的李善长写下认罪书后,与妻女弟侄七十余人同赴刑场。临刑前,他忽然想起四十年前初见朱元璋的场景,最终将遗言凝成一句悲叹:“我本淮西一书生,天命如此啊!”

朱元璋为何执意诛杀这位古稀老臣?表面看是谋反铁证,其对胡惟庸七年谋划保持沉默;收受贿赂、纵容亲属参与;借兵修宅、私占吉兆但更深层的原因藏在朱元璋的诏书里:“善长元勋国戚,知逆谋不发举,狐疑观望怀两端,大逆不道。”

这“狐疑观望”四字,才是真正杀机,皇帝可以容忍贪婪,却绝不能容忍骑墙。

李善长的身份更令朱元璋寝食难安。作为开国文臣之首,门生故吏遍布朝堂;其还是皇亲国戚,儿子驸马、女儿王妃;并且是淮西集团核心,与徐达、汤和等将领盘根错节。

当占星预警与谋反证据同时出现,朱元璋看到的不是风烛残年的老人,而是一个能动摇国本的隐患。免死铁券在皇权面前,终究只是一块生锈的铁皮。

血色余晖下的历史棋局

李善长死后次年,郎中王国用冒死上书为其鸣冤:“善长与陛下同心,出万死以取天下,勋臣第一…岂不知天下不可幸得?”朱元璋罕见地没有处罚进言者,或许内心也曾掠过一丝愧疚。

这位七十七岁老臣的悲剧,实则是皇权与相权千年博弈的缩影。当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时,写在《皇明祖训》里的那句“以后子孙做皇帝时,并不许立丞相”,早已为所有开国功臣定下了结局。

李善长刑场上的那声叹息,终被淹没在南京城的蝉鸣中。而朱元璋龙椅背后的屏风上,新刻的四个朱砂大字在夕阳下泛着血光:威柄独操。

发布于:江西省